Jaime

Jaime

週回顧|202410.3|追求自律真的開心嗎?

週回顧:20241013~20241019 這個月因為新工作的開始,漸漸變得忙碌,時間感覺過得越來越快,10月居然已經過了三個禮拜了。因為工作的關係,這幾週似乎過得很充實,日常的上班時間很專注的在做案件和學習一些工作相關需要的東西。 只是回想自己的生活狀況,我好像沒有什麼滿足感,大概是最近的生活不是我理想中的樣子,早上有時睡醒就要開始準備上班,晚上回到家常常缺乏動力做任何事,放空休息看電視,一下子時間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了,漸漸地我一直沒有對自己的學習和興趣付出時間和關注,所以讓我感覺自己又開始缺乏自律。 某個早晨聽Podcast的時候,發現一集討論「自律」這個主題的內容,在過程中,會產生的矛盾心情和挫折感。有些相關的想法,希望記錄下來,也很好奇是否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自律等於自由嗎? 「自律等於自由」大概是人人都贊同的概念,例如今天我每天有需要完成工作,就必須做好時間管理完成任務,完成工作後才能有得到自由的感覺;又或是立志要得到財務自由的人,就需要督促自己做好財務規劃、投資管理等等,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財務目標,得到自由。 但是,有時在追求自律、努力生活的過程中,卻會感受到被限制的感覺,甚至是陷入過得越來越不健康、越來越不開心的窘境。 想要維持早起,在早上保留自己的時間,但晚上又捨不得早些休息,剛開始即使晚睡還是能有動力持續早起,結果慢慢變成睡眠不足,影響生活,最後會在某個週末睡到自然醒,然後又要開始重新調整。 還有在做任何飲食管理的時候,總是會遇到朋友或家人的聚餐,這時候即使知道要放下任何飲食控制,好好享受和家人朋友的時光,但還是會一直在意自己給自己的限制,記錄自己吃了多少規定不能吃的東西。 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在學習語言或任何習慣養成,都會有時好時壞的狀況,反覆地時而認真執行又時而怠惰。 回想自己的初衷 在我追求自律的經驗中,即使目前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依然有值得保留的感想。其中讓我每次都繼續回頭努力的關鍵就是「回想自己的初衷」。 我發現自己每次無法持續都多時候都是專注在自己訂下的規則,而忘了自己的初衷,變成是逼自己遵守一些「紀律」,反而不像在追求「自律」。 紀律為外在的獎勵和懲罰所驅動的,是他人的施壓讓自己保持規矩;自律為自由和實踐所驅動的,是為自己所做的,讓自己掌控生活,成為心中理想的樣子。 所以當自己在努力追求自律的過程中,如果有感到困難,應該需要稍微暫停一下,看看當下的生活狀況是不是需要調整,現在是不是已經遠離自己當初的目的了。當自己的生活被紀律給掌控了,即使勉強維持下去,也無法開心生活。 少一些目標 另外還有一個很常發生的狀況,在追求自律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在同一個時間給自己訂下很多目標,結果造成各種任務互相衝突,導致根本無法順利執行。在工作忙碌時,想要早睡早起根本不可能;在行程很滿、常常需要聚餐的時候,給自己訂下過於嚴格的飲食控制就是在找自己麻煩。 很多時候會需要適時地依照當下的狀態做調整,要考量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做出取捨,將次要的事情刪除。如果是工作上有特別忙碌的狀況,在這個時期會知道自己必須全心在工作時間衝刺,其他時間就只要好好休息,若是在此時又給自己訂下滿滿的學習日程,其實很容易會無法堅持。調整目標,讓它變成合理可達成的任務。 現在有太多資訊會讓自己分心,也會有很多機會讓人想嘗試新事物,所以要時常關注自己的狀態,也要清楚地知道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才不會在有限的時間,追趕著數個目標,當無法達到時又對自己失望。 多一些耐心 最後還要提醒自己,任何改變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需要保持耐心。在追求自律的過程中,一定是因為我們有想要改變的習慣,因為認定了這些習慣是無益的,期望自己消除他們,或甚至可以改變成好習慣。 但需要記得,習慣是我們長期重複的行為結果,無益的習慣不會永遠消失,但能夠在一定期間內避免這些習慣,讓它們沉寂而失去動力。 每個人改變習慣的時間不一樣,甚至是在培養不同的習慣所需的時間不一樣,回想我自己一開始培養運動的習慣,並沒有太多的阻礙,很快地就讓自己習慣規律運動;但在戒零食這件事,我也斷斷續續地一直在努力,過了好多年也無法完全不吃零食。或許有些無益的習慣永遠都會存在,但只要能努力讓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那就值得開心了。 這週在很想維持早睡早起的心情下,反而越來越晚睡。檢視自己平日的狀態,白天集中精神工作,下班後只想休息,原本安排學習韓文和閱讀的時間都沒有按計劃進行。到了週三開始覺得怎麼好像這幾天只有工作,應該要多花些心思在自我學習上,結果反而拿出了想在假日玩的樂高,接著連續三個晚上因為拼樂高而晚睡,一週就這麼過了。 週末整理週回顧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把行事曆排的太滿,所以一直會有事情做不完的感覺。但仔細盤點自己這週工作狀況和生活,其實也不是一事無成的,即使沒有完全按計劃進行,但還是有努力往完成的方向前進。 在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平常的回顧記錄真的很有幫助,它能讓我掌握我怎麼度過每一天,也能讓我評估可以做什麼調整。即使沒有在早晨完成所有計劃,只要每天有一點小進步都算數,晚上該休息就放空,若是疲倦而無法做事,就更要減少過度思考要做什麼的時間,好好休息就好。 傾聽自己的內心,該努力的時候,盡全力衝刺;該放鬆的時候,放寬心休息,能夠理解和調適自己的狀態,才能保持動力繼續前進。 也推薦電扶梯走左邊的Podcast〈自律的盲點,每天四點起床挑戰〉給大家。

週回顧|202410.2|在跑步和寫作路途中的心態養成

週回顧:20241006~20241012 這個週六在慢跑時,突然覺得好像沒有前幾週跑起來那麼疲憊的感覺,似乎可以開始再加快速度,或是再加長距離。那瞬間感受到跑步的愉悅,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在這本書中,村上先生透過聊跑步來討論他的寫作觀,還有在習慣養成和心態建立的過程。回顧我在練習跑步和寫作的路上,也有很多共通的想法,今天想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三個對我而言很重要的心態養成。 建立有益身心健康的習慣 村上先生在書中談論到,自己是那種放任不管的話,會漸漸發胖的體質。我自己也是非常容易長胖,只要稍微沒有注意飲食和運動,肚子沒幾天就明顯長肉。外加本身又非常容易水腫水腫,所以平時如果沒有注意身體健康狀態,看起來肯定會很糟糕,因為如此,我會努力維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平常也會多喝水,進而因為需要維持好精神也會注意睡眠。 從這個角度看自己寫作的狀態,或者應該說是寫作的掙扎比較貼切。因為自己不是可以隨時都有靈感,隨手都能寫出一篇長文的人,所以學習尋找自己的書寫的習慣,當有靈感就即時記錄下來,當有獲得新的感想就會寫下它帶給我的啟發。每天的一點點累積,都能幫助我順利完成文章。 即使覺得他人和環境沒有給予支持,但讓自己保持開心和積極的心態依舊是自己的責任。書中寫到:「一些人不努力便得不到的東西,有些人卻無須努力便唾手可得。」或許偶爾還是會感嘆人生不公平,偶爾還是會對嫌棄自己的文字,但在建立維持健康和精進寫作的過程中,我得到很多的滿足感。 學習耐心和克服心理抗拒 我認為無論跑步和寫作都需要耐心地持之以恆以及克服心理抗拒。 任何前進都是逐步累積的,不管是要提高跑步的耐力,或是發展寫作生涯,都需要接受這樣的心態:「每天的努力或許看不到成果,但長期堅持肯定能帶來成長。」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要培養克服抗拒的心理力量,穿上慢跑鞋出門跑步前可能會很倦怠,打開空白頁面要開始編輯文章前可能會很痛苦,建立強韌的心態和找方法抵抗這些抗拒是必經的過程。 但要好好鼓勵自己,既然感覺辛苦,表示還沒放棄去努力;既然感覺可惜,表示還沒放下過去的付出。耐心地持續努力,學習做不習慣的事,一定能獲得意外的成長。 值得開心的是,這兩項特質與才能不同,完全可以依靠後天的努力取得,固定練習讓自己慢慢成長,現在只要確定能完成無數個小目標就足夠了,因為這些累積的努力會聚集在某個地方,等著你走到那兒和它們會和。 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最後,在跑步和寫作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無數的阻礙。今天下雨了不想練跑,今天沒有靈感完全不想動筆,還有不定時缺乏動力的狀況,都是常有的事。 換個想法能讓自己好過一些,這些阻礙都是我們練習的機會,如同村上先生說的:「缺點和缺陷,如果一樣樣去數,勢將沒完沒了。可是優點肯定也有一些。我們只能憑著手頭現有的東西去面對世界。」 每每克服一次小障礙,都能讓自己變得更堅韌,學會適應和度過困難的日子,了解自己怠惰的原因,知道自己並不是一直如此,心態上會變得更堅強,也能擁有越來越多的勇氣去迎接挑戰。 ❤︎ 雖然已經好多年沒有完成長跑了,我現在還是努力一週要至少慢跑三次,即使無法期待何時會成真,我依然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完成一場馬拉松。 在寫作的過程也是這樣吧,我無法想像持續發文會帶給我什麼改變,但我很認真地享受寫作的過程,很真心地分享我喜歡的文字和想法,至少在書寫時的我是開心的,哪天我再次回來閱讀時也會喜歡它們。 最後留下一段在書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重要的不是和時間競爭。而是能以多少充實感跑完42公里,自己能多愉快地享受,我相信以後這會擁有更大的意義。」

月回顧|2024.09|這個月過得如何?寫作、閱讀、運動、第一次做馬卡龍以及第一次參與讀書會

月回顧:2024.09 本月做了哪些事? ✏️部落格相關: 🇰🇷韓文學習: 📖本月閱讀: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起初喜歡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對心理學有些興趣,也很喜歡看小說。這本書包含了作者本人的故事,總共有五個個案,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就像是在讀一本有五個短篇的小說集,同時也能夠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概念,更可以從中看到不同個案在做心理諮商過程,讓我對諮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個案們去諮詢的原因是什麼,諮詢的態度如何,真正的煩惱又是什麼,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各個角色的心態和想法轉變真的蠻有趣的,這本書很推薦給喜歡看故事的人。 《成功, 從聚焦一件事開始》/蓋瑞・凱勒(Gary Keller) & 傑伊・巴帕森(Jay Papasan) 收藏了書中的一段話,「我們不能決定未來,但我們可以決定養成什麼樣的習慣,正是這些習慣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所以,不要執著於我們無法決定的事情,專注在我們可以培養的習慣;不要在乎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專注在我們可以做的努力。這些你長久堅持的習慣和努力會決定你未來的方向。這本書很適合一直過得很忙碌,但是卻覺得事情總是做不完的人,會不會是在生活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會不會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順位。作者也提到:「除非我把優先事務做完了,否則其他一切事務都會分散我的注意力。」閱讀過後,會深深感受到要專注在一件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當我注意力分散,找藉口拖延最重要的事的時候,也會記得在這件事沒有完成之前,我一定無法放鬆休息,提醒自己回到專注在一件事的狀態。 《打破人生幻鏡的四個約定(The Four Agreements)》 /唐.米蓋爾.魯伊茲(Don Miguel Ruiz) & 珍妮特.密爾斯(Janet Mills) 這本書講述了對自己人生的四個重要約定,讀過以後我認為我應該更時常注意書中說到的人生哲學。我在9月第一週週回顧文章分享過這本書,現在我依然會不定時的回顧一下這本書的筆記,特別是在思緒混亂的時候,非常需要再次複習一下這四個重要約定:「善用美好的語言、不受他人言行影響 、不要妄加揣測及凡事盡力而為。」 《中年之路》/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 這本書的書名——中年之路,看似是寫給一定年紀族群的書,閱讀後才知道,中年之路是一個「重新界定和調整人格的機會」,這個機會的到來並沒有特定的年齡,而是自己會去覺察自身變化讓我們覺得自己進入了中年之路,或者說中年危機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個感受會讓人感到痛苦,是一種內在的召喚,引領自己去改變、去追求真正的自我。這本書以榮格心理學的基礎,講述中年之路概念、討論這個內在轉變對自身的影響,以及可以用哪些態度和方式面對。閱讀這本書時,我也有聽了啟點文化有討論到這本書的Podcast〈找到內心召喚,並成為你自己〉& 〈卸下你的人格面具,擁抱完整的自己〉,對於中年之路的理解和面對蠻有幫助的,推薦給大家。 🏃🏻‍♀️本月運動: 🩶其他事項: 本月覺得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月陷入了晚睡的迴圈,不是非常嚴重但需要即時改善,在計畫改善方式的過程中,發現我現正努力執行的「回顧」真的很重要,雖然這週的作息時間不慎理想,但我依然有努力去完成重要目標,藉由回顧的記錄,清楚地知道自己把時間用在哪裡,心情上能保持平靜,不會因為一些對自我管理的不滿而過於焦慮。😌 本月得到了什麼新的認知和感悟?覺得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是什麼? 在調整作息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依然過於急躁,心裡明明清楚地知道,任何習慣養成都需要長時間努力,但還是有一種急於得到改善結果的心態。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後,可以提醒自己保有耐心,專注當下的行動就好,任何改變都是每天一點一點的行動積累而成的。 下個月的目標及行動計劃調整 目前需要持續讓早起的狀態變好,雖然賴床的症狀不是短時間能夠完全轉變,但是只要每天早晨能保有時間完成一些目標,不管是閱讀、寫作或是線上課程學習,我覺得即使有10分鐘或是半小時,也都很有意義。

週回顧|202410.1|減緩拖延,帶自己走向理想的生活

週回顧:20240929~20241005 這週參加了PopDaily CEO Kim和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的一場討論「打擊拖延症」的直播。參加這個直播的主要原因是,這兩週在考慮參加小金魚創辦的靈感日日村,希望能藉此做個小衝刺,讓自己在創作上更得心應手。 雖然說目前給自己的小目標只有一週產出一篇文章,但和一個月前的自己相比,其實已經往前走一大步了,在聽Kim和小金魚討論造成拖延症的種種原因和改善方法時,我從中找到了三個在過程中讓我進步的方法,想在這週記錄一下,分享給大家,也能鼓勵我自己持續進步。 💪🏻 拆解大目標,並且持續地用一點點時間完成每個小目標 很多時候,讓人拖延的一大因素是目標太大。有一個名為「雙曲貼現」的理論,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們更在意當下能得到的快樂,卻忽略了未來在長期發展能獲得的好處,也就是在當下對於未來的收穫打了個大折扣,所以又稱為「限時謬誤」。 每個人心裡都知道,自己的大目標對自己非常重要,能夠完成也肯定能從中得到益處,但是當目標太遠大,距離現在的自己太遙遠時,便會時常選擇忽略它,先完成一些短期目標,才能在當下獲得成就感,卻造成長期目標一直拖延,沒有進展。 所以拆解任務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創造目標的可行性,或許白日夢有多美,生活就有多美。 舉例來說,我每週結束前要發佈一篇文章,如果我到最後才開始想主題、編輯文章、製作圖片,那麼對我來說,我可能會感到疲憊而放棄,結果會變成一週復一週,我的部落格可能幾個月後還是空白的。 我的作法是,在平日會每天完成一點點進度,收集想法、確認圖片需要的內容、擬好草稿大綱,在週末時,編輯文章就會像是組裝過程,把平日累積的每一點產出組合起來,有效減緩我在寫文章的拖延狀態。 😎 先產出一個完整的結果,再慢慢進步 當討論拖延時,完美主義是時常提到的一個症狀,我覺得完美主義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狀態,有一部分是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沒辦法開始;有一部分是比較心態,會擔心自己的成果遠遠不及他人。 有句話說得很好,「You don’t have to be great to start, but you have to start to be great.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至少你累積了一些信心和經驗,至少你完成了一個與自己的約定。 我大概維持了五年的閱讀和寫日記習慣,但一直拖延沒有輸出分享,終於在今年,我開始嘗試在部落格寫文章了!即使文章結構不是很完整,內容可能有些不足,圖片也是做得不太好,充滿進步的空間。但這些都是我努力的空間,只要認真地完成每一篇完整的文章,我相信自己會慢慢進步。 🤨 感覺停滯不前時,就先行動吧 最後想討論的是,「先開始行動」的重要性。這一點乍看之下是鼓勵大家要想盡辦法趕快完成任務,但如果過於著急地想要得到結果,反而容易讓自己逃避行動,即使心裡清楚地知道這個任務的重要性,以及完成的好處,但急於得到收穫的心態,反而容易讓自己無法前進。 我覺得「先開始行動」的方法很適合使用在感覺停滯不前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有可能就是顧慮太多,或是處在一個空想的狀態。 就像我從今年初開始一直拖延著架網站的事,從比較一般常見的部落格平台和各種網站架設的平台,搜尋了一些架設網站的教學影片,但就是遲遲沒有做出自己的網站。後來我終於在今年八月重新點開我收藏的一個架設網站的教學,一邊看一邊架設好「皆米的記事本」,其實那個教學影片也不過一個小時,我竟然拖延了半年。 但是better late…

週回顧|202409.4|我的一天從認真遵守和自己的約定開始

週回顧:20240922~20240928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間一個月又過去了。這一個月我發現自己的睡眠時間有些混亂,早晨常常延遲鬧鐘一個多小時才願意起床,我一直很想成為早睡早起,作息時間規律的人,所以這陣子的作息狀態讓我有些煩躁,早晨一直拖延起床的狀態也讓我心情不怎麼好。這週我重新閱讀了韓國作家金有真的《我的一天從4點30分開始》,也重新思考自己為什麼堅持想養成早起的習慣,該如何讓自己持續進步,以及接下來要做什麼來改變現在的狀態。 一直堅持想養成早起習慣的原因是什麼? 早起讓人感覺需要花很多力氣,好像是為了多做事而犧牲睡眠時間。但對我而言並非如此,早起是為了擁有更多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就像金有真在書中說的:「與其說清晨起床是努力生活的方法,不如說是繼續努力生活的手段。」 首先,早晨的時光不會有什麼干擾,完完全全可以自己掌握,所以是最能夠專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間。另外,我自己是屬於在早上做事比較有效率,專注度也較高的類型,所以如果不把握早晨的時間真的非常可惜。 在上班前擁有了自己的時間,不管是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運動,或是閱讀,只要有好好地充實自己,在上班時狀態也能更好,下班後有能好好休息。現在處於時不時會有惰性的狀態,大概有點像在養成規律運動的過程,總會在家掙扎很久才出去跑步或去健身房鍛鍊,但完成後心情又會很愉悅。換言之,或許我並不是真正喜歡早起,但我肯定喜歡早起的感覺。 應該如何做才能養成早起習慣的目標? 我思考了兩個能夠增加我建立早睡早起習慣的關鍵點。 第一,增加早起的動力。在前一晚計畫好隔天早上需要完成的任務,為自己建立每天早上要達成的小目標,當早上鬧鐘響起時,就可以提醒自己該起床執行任務了。有句話說:「如果你想帶著滿足感上床睡覺,每天早晨就必須以堅定的決心起床。」如果沒有完成自己預定要做的事,可能造成下班後明明不想做事了,但還想著躺在待辦清單的任務,造成自己無法好好認真休息。 第二,在一天結束前檢視自己今天的日程,看看是否有能再改善的地方,也別忘記要給予自己稱讚,金有真在書中有提到:「在自我進步方面,『想走遠的話,就要一起走』這句話並不適用。」起初我有點不確定自己是否認同這個說法,但我回想起,曾經我嘗試過加入早起社群每天打卡,實際執行後發現,這個方式對我而言沒有很實質的幫助,原因在於這麼做我並不會專注在我自己在早晨想好好做的事,反而只是很在意我有沒有準時上線打卡,忘記了自己想早起的初衷。我認為,好好記錄過程,然後鼓勵自己是很重要的,有點像是爬山和健行的過程中,時常需要激勵自己繼續前進。 當你望著看不見的目的地,努力往前走時,別忘了停下來看看風景,偶爾回頭讚嘆自己走過的路,永遠不要忘記,跨出第一步的你有多麼勇敢。 預計要努力做什麼? 為了改善自己的作息狀態,現在我努力在做「每日回顧」。在一天結束時,確認自己今天的日程,大概在哪些時間完成哪些事情,檢視完成的事情是否有包含自己的重要目標。接著,要安排好明天的待辦清單,我不喜歡完全訂好每件事的執行時間,只需要規劃哪些時段需要做什麼事情,以及將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早晨時間就好。 🙂 期待我自己可以越來越享受早晨時光,我相信早起可以讓我不再有藉口說因為工作忙,因為晚上累了,所以捨棄自己其他的生活目標。因為在早晨已經把時間留給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早上我賴床了。躺在床上看見窗簾縫隙的陽光,突然有點想念旅遊時的追日出行程。有朝一日,我也要有和太陽一樣的起床動力。

週回顧|202409.3|從泰勒絲演講得到的重要建議:「學會取捨、毫不費力是一種迷思、犯錯時感到尷尬也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

週回顧:20240915~20240921 這週在某個情緒有些低落的時刻,突然想起我不定時會反覆重播Taylor Swift在紐約大學的演講,今天想分享在這個演講中,讓我有深刻影響的三個建議。 Life is about catch and release. Be discerning. 我曾聽別人說過「人的本性是貪心的」,我認為這個說法蠻合理的,很多人總是積極地設定目標,想要在工作或學習上有好的成績,想要與家人朋友有更多時間相處,想要到處旅遊、認真體驗生活,但又想要有更多的放鬆休息時間。 第一個建議是「生活中需要辨別什麼事物應該抓住,什麼東西應該放開」,因為當我們想背起所有的東西,那麼生活便會過於沉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我在學習抓住和放開時,會不斷地思考對自己而言現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在《The One Thing》這本書中,討論生活與工作平衡的部分有提到過:「當我們說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沒有達到平衡,通常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到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因而沒有得到滿足。」反思自己因為工作忙碌而感到焦慮時,其實一直誤會了造成自己焦慮的原因,真正讓我對生活不滿意的原因並非無法避免的加班,而是我沒有好好抓住自己想做的事情,因而對自己感到失望。 我有好多年的時間一直想學習韓文,但拿著工作忙當藉口遲遲沒有開始,後來有一段工作時期,我嘗試了在上班前保留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學習韓文。持續了一年以後,讓我能更輕鬆地看喜歡的韓國綜藝節目,能夠開始閱讀簡單的韓文文章,從中讓我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生命中的美好本來就讓你感到輕鬆愉悅,因此可以有更多空間容納它們。」心願清單永遠都很長,而且會不斷增加,要學會避免去關注不屬於自己的事物,只要先專注在對自己當下最重要的目標,只要先抓緊一件最想要完成的事情,自然會有時間能夠完成它,進而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 Effortlessness is a myth. 我曾經做過「社群戒斷」,當時大概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完全不看任何原本每天都在用的Facebook和Instagram。促使我執行這件事的一大原因是,我過度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沒有意識到自己只看見大家最好的一面,進而懷疑自己的努力,常常抱著羨慕的心情看待別人,卻沒有認真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第二個建議是「永遠不要為努力而感到羞愧,毫不費力是一種迷思。」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完整的自己,我們都只看得到其他人的部分,不會知道別人付出多少心血,不會知道別人做了什麼犧牲。任何讓人羨慕的生活,肯定都有相對的努力,就是因為付出了許多才會看似毫不費力。所以,放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管嘗試幾次、失敗幾次,都沒關係。 現在的我依然會羨慕別人,偶爾還是會冒出,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但我怎麼努力都沒有成效的想法。但是當我看到他人有讓我羨慕的成就時,我會去思考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什麼努力,可能會有什麼犧牲,那這些和我自己的理想生活是不是有衝突,如果自己不願意對這樣的成就有付出,那麼也表示這只是屬於別人的理想目標。如果是和自己正在努力做的事相似,那麼便能激勵我繼續努力,因為知道毫不費力是一種迷思。 Being embarrassed when you mess up is part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好的經驗,有時思考太多卻沒有行動;有時考慮不周而犯下能夠避免的錯誤;有時相信了錯的人導致不愉快的相處或合作;有時又不相信別人而失去難得的機會;有時會突然陷入低潮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時又過度樂觀忘記謹慎評估。 第三個建議是「當犯錯時感到尷尬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在遇到挫折或困難而無法前進時,不要只有指責自己,因為這通常都只是經驗的一部分。當意識到自己過度思考時,就能知道要先開始行動再進行調整;因為考慮不周而犯錯,就會知道有哪些事情需要列入考量;相信了錯的人或是過於不信任他人,都能夠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原則和需求;人人都有樂觀或低潮的時期,永遠都能從中學習在適合的狀態下做衝刺或放鬆。 要能知道「失去並不僅僅只是失去,很多時候,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時,我們也獲得了一些東西。」很多時候,過度在意錯誤本身會讓自己忘記完整的經驗,所以,當犯錯而感到尷尬時,別忘了回顧自己的經歷,它絕對不會只有錯誤,仔細尋找從中得到的東西,那將會是你人生的重要體驗。…

週回顧|202409.2|參與《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書會

週回顧:20240908~20240914 這週六參加了〈電扶梯走左邊〉舉辦的讀書會!電扶梯走左邊一直是我蠻喜歡的Podcast,我很喜歡Jacky訪談的方式,每一集都是很長的對談,與制式的節目形式很不一樣,他的Podcast是在主持人和來賓在輕鬆的聊天過程中,從自身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有意義的人生體悟和自我成長的方式。在Podcast中每個月也會有線下讀書會的錄音節目分享,很久之前就非常想到現場參與,因為在聽讀書會分享時,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想法,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閱讀後的感受以及最有印象的地方都可能完全不一樣。這次看到讀書會的選書是一本我長久以來的愛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就覺得應該是我參與第一次讀書會的時候到了! 今天的讀書會分享,大家對個案John的討論特別多,大概是因為這個角色是屬於職場或日常生活中很常出現的人物,像是在公司無時無刻發怒指責別人的主管,在家常常看什麼都不順眼的大人,從John的諮商過程中,可以發現他從一直跟心理諮商師抱怨周遭的每一個人,到漸漸地揭露自憤怒底下隱藏了對家人的在乎,甚至是永遠無法遺忘的悲傷。從John的故事裡,有兩個讓我重新認識情緒的觀點,想藉由這週的週回顧簡單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自己也會思考當發生讓我產生憤怒的事件時,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舉例來說,在工作時遇到因為犯錯而造成延遲,當下肯定會很憤怒,不論是因為氣自己笨或是因為被別人牽連而受氣,但是一時的憤怒很可能會讓自己忽略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或許是因為想要工作順利完成,在憤怒底下的情緒其實是擔心如何處理好工作。所以,很多時候憤怒只是在提醒我們有多在意這件事,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需要被這個情緒傷害和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書中提到的:「有時是我們讓自己陷入窘境。如果能換個方式、轉個彎,就能看見不可思議的新風景。」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不需要去逃避憤怒,書中作者在做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也曾提到,你不可能只關閉一種情緒,當你嘗試把憤怒的情緒關閉,你可能同時也把快樂關閉。「不論焦慮、興奮或憤怒,我們的所有感覺都是一會兒晴,一會兒雨。」我們難免都會遇到讓我們心情低落的事情,但是就像是再大的暴雨也會天晴,再長的黑夜也會天亮,再遠的路也終會到達。即使在此時你身陷絕望,過一會兒可能又會有開心的事情讓你面帶微笑,繼續前進。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中總共有五個故事,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書中除了分享她自己的諮商故事之外,還有講述其他四位找她諮商的個案故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別人諮商的經驗和心理學的知識,但更棒的是這本書讀起來就像閱讀小說一樣,可以了解五位主角的生活、體會他們的感受,也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得到體悟,或許他們的煩惱大家都曾經歷,甚至是也在經歷。

週回顧|202409.1|愛自己,帶領自己走向心靈自由的四個約定

週回顧:20240901~20240907 這週想分享一本書,《The Four Agreements》,這本書講述人生中的四個重要約定,作者結合現代心理學的基礎和墨西哥古老的托爾特克(Toltec)智慧,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有什麼樣的心態學習自我提升。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讓我反思我自己心中會產生的自我矛盾,而這些矛盾往往來自一些無建設性的批評,和不符合事實的想法。好好落實書中的四個約定,確實幫助我在面對不愉快的人事物時,能更平靜看待。 1. 善用美好的語言 「以正直的態度說話。只表達你的真實意思。不要用消極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談論別人。善用美好的語言表達愛意和真相。」 首先,是關於表達和溝通的態度,不需要以嚴厲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或評論他人,更不能以批判的言語來傷害自己。書中提到:「語言就像一顆顆種子,人類意識就是合適的土壤。」當人們習慣於批判和爭論的方式溝通時,這些語言就像是恐懼的種子,當它們在意識中發芽長大時,便會造成心中消極的想法和觀念。與人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如同我很喜歡的一本討論非暴力溝通的書《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所述:「耐心陳述事實,不夾帶個人偏見、價值觀與判斷,具體的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2. 不受他人言行影響 「別人做的任何事都與你無關。他們的行為反映的是他們自己的存在。當你不再受他人的意見和行動影響時,你將擺脫毫無意義的痛苦。」 作者告訴我們:「別人做什麼事情,從來都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他們自己。你對我有何看法,我並不在意,我也不會受你影響。」我們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則和想法,不要因為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或對自己說的話而影響自身的心理狀態。當我們可以不因為別人的言行而感到情緒波動,便能在人際關係中處之泰然,幸福和愉悅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觀點,別人的看法是別人的,不需要反映在自己身上。 3. 不要妄加揣測 「勇於提出問題,說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盡可能清晰地與他人溝通,以避免誤解、心情變糟和戲劇化。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人類的腦中總有成千上萬的念頭,彷彿有一大堆人同時在提供意見和左右想法,這樣的意識就像一片迷霧,讓我們常常摸不著方向。為了不讓這樣混亂的意識引領我們走向負面情緒,我們需要知道:「不恥下問永遠比妄加揣測更好。僅僅因為我們不理解某事,就妄加揣測它的意義,等到真相水落石出時,可能發現事實與想像完全不同。」不論是與人共事、維繫關係,甚至是看待自己,都要依據事實而非揣測地目的去做決定。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和看法,我們都可以好好溝通說出觀點和提出疑問,不用打量對方的目的與意圖;在與人相處上,不需要猜測對方的喜好而做改變,也不需要想著去改變別人,每個人都可以守護真實的自己,提出疑問好好溝通,才能維持長期關係;在為自己設立目標或做決定時,要考慮現實狀況,認清自己的真實需求,若只是揣測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或是猜想自己的期望,往往會過於自信或低估自己的能力。 4. 凡事盡力而為 你應該隨機應變,你在健康或生病時,狀態會有所不同。在所有情況下,只要盡你最大的努力,你就可以避免自我評判、自我虐待和後悔。 你會不會覺得不論經歷一件事的結果如何,只要是在知道自己盡力而為的狀態下,都能愉悅的面對它。最後一項約定,「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不要付出太多,也不要付出太少。但要牢記,你的「全力」時時刻刻在變化。」只有當你在能力可及的狀態下全力以赴時,才能真正誠實地面對自己、接納任何結果以及保持繼續努力的動力。 閱讀這本書後,我想起大家時常在討論的「愛自己」。這本書中給予的四個約定,看似是限制可以說的話、限制可以做的事,甚至是限制各種想法,但是這些約定能幫助大家實踐「愛自己」的心態。「愛自己」不僅僅是要學著對自己好、讓自己保持樂觀和開心。愛包括節制和紀律,就像一對愛孩子的父母,並不會無止盡的提供他們想要東西;愛包括尊重,就像對待重視的朋友和家人、伴侶時,會在乎與他們的約定,並且好好遵守,努力達成。 曾在ELLE雜誌訪問雷艾美的文章中讀到她分享的這段話:「生命最重要的禮物,是好好愛自己的能力,那是最重要的事,不應該依賴別人,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對自己保有這四個約定,讓實踐愛自己路途中,成為自己最可靠的陪伴。 所以,筆記下這四個與自己的重要約定,分享給大家。

週回顧|202408|期許自己心想事成

週回顧:20240823~20240831 這週在看瓦基訪談薑餅資的影片時,談到「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生活小習慣」,薑餅資想了一陣子回答:「我自己的一個小習慣是,我很常在腦中,想像我完成一件事情的畫面。」 當我在開始嘗試新的學習,或工作上有機會挑戰新任務時,也會在努力的過程中,想像自己達成目標的畫面。一開始總是充滿熱情,但當困難與挫折接踵而至時,便會落入低潮,這時為了避免讓自己失望,會開始預想壞結果,甚至在內心跟自己說,本來就太困難了,看來真的是會失敗。如此一來,並沒有理性解決困難,也喪失了原本樂觀的心態。 有時在努力的過程中,不免會感到迷惘,甚至找不到動力,但還是要告訴自己:「專注在我能掌握的目標和行動吧!」生活中總會遇到無法掌握的事情,若太過執著或在乎,可能會讓自己迷失方向,這個時候不妨好好地跟它好好的共處。有時候這些還不能釐清的事情,會是意外的轉機,讓我們意識到些什麼,學習到些什麼。所以盡量樂觀地去看待它,不要逼迫自己或批判自己,交給時間解決,或許這些事情就會漸漸的從霧裡面散開,變得比較明確,也可能帶給自己意想不到的眼界或體驗。 這週我在檢視自己的每日回顧時,理解到心想事成是正向思考與行動力的結合,在遇到挫折時,可以檢視自己的目標與行動,拆解任務後,再建立在行動上,時時確認自己是否完成這些行動,才能有效達成心想事成。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時候不一定能分辨事實和自己所創造想像。每天想著自己想完成的事,想像自己達成目標,讓腦中有完成這些任務的畫面,用樂觀的心態創造積極,採取行動並且努力往目標前進。最後分享一段梭羅在《湖濱散記》寫的文字:「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在他所夢想的方向上前進,爭取去過他想像的生活,就可以獲得平常想像不到的成功。」